全环境育人

微信公众号

地址:青岛市崂山区苗岭路3号

电话:0532-58080865

邮箱:rxzx@jjlxx.net

| 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主站 > 全环境育人 > 家校共育



家校共育丨你的亲子关系健康吗?


发布时间:2015-07-22 浏览次数:


我们以疏远—亲密为横轴,以依赖—独立为纵轴画一个坐标,就可以把亲子关系分为四种类型:

微信图片_20200512165814.jpg



找出坐标的交汇点,就可以看到自己家的孩子处在哪个位置,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处在哪个区域,属于哪种类型。


孩子长不大不是Ta的错



一项调查发现,多数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在第四象限,幼稚型。这个象限所示的亲子关系很亲密,但孩子却像提线木偶一样,无法独立,对父母充满依赖。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大致包括三种情况——


情感依赖。情感依赖的孩子往往生活的空间比较小,社交圈子狭窄,他们遇到生活的压力感到心情不好的时候,自己往往没有能力、或者根本就不去尝试自己面对,而是动辄依赖父母。心理学家霍妮说,这种行为模式会导致孩子“越来越脆弱、懒惰、缺乏自主性。”


经济依赖。子女对父母天然就存在情感和经济上的依赖,孩子年龄越小对父母的依赖越强。但在有些家庭,孩子即便从生理年龄上已经“长大成人”,但是缺乏独立的人格,即便有能力也不愿意去承担经济责任而是处处依赖父母。比如大众熟悉的“啃老族”。


功能依赖呢?在汉语词语中,功能的意思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;人的社会功能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一定的能力、功效和作用。一个成熟的青少年,应该具备独立的社会功能,不仅可以照顾自己的生活,而且还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。有的中学生、甚至大学生,一旦离开了父母的照料,连自己独立的生活都无法实现,这就是功能依赖。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女孩放学回到家,跟妈妈说:“妈妈,老师布置作业,今天要家长听写生字。”妈妈说:“听写、学习都是你自己的事,得你自己来完成。”“……自己听写也不是没有办法,想想看。”在妈妈的启发下,女孩想到一个办法:找来录音笔自己先录好音,然后一边放着录音一边自己听写。这位妈妈给孩子留出了空间,让孩子独立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发展。


微信图片_20200512165825.jpg


以上几种情况都是孩子对父母存在依赖,幼稚,难以独立。我们说这种亲子关系是不健康的,为什么呢?根源在于在这种关系里,家长对孩子通常是高度控制的。“听我的没错儿,我走过的路比你走过的桥还多,我有经验,你想问题不周到、不完美,我给你的选择是对的……”控制孩子的一切,等于不给孩子选择的自主权,结果造成孩子的选择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成长,孩子在小事儿上没有练出小的选择能力,在大事儿上也就练不出大的选择力。选择意味着承担,这样的孩子不仅没有选择力,也没有承担选择后果的能力,因为他们缺乏经历,缺乏磨练,所以,这样长大的孩子一个缺点就是没有选择能力,心理发展水平幼稚,另一个缺点是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,去反叛。他们感受到了父母太多的控制,终于有一天受不了了,通常这个时期是在初中,通常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,他们会说“你凭什么管我呢?别管我!”然后,好像一下子天翻地覆了,他们就跳到了第二个象限:疏离和独立。


控制与反控制的游戏



第二象限叫做疏离型。孩子往往封闭自己,拒绝父母继续管他,而孩子一旦拒绝或反抗,父母之前管习惯了,不让管就会不放心,想方设法去管,自己管不了就想寻找同盟军来帮自己管……结果父母越管,孩子往往封闭得越凶,闹得更凶,所以,家长就容易抱怨说,孩子怎么不跟我们交流了?或者有的家长就会给自己找个说法,比如,“青春期遇上更年期”,但是,家长可能并不清楚,此时的孩子已经不希望家长再介入他的生活了。想管孩子的前提条件是了解信息,信息条件不具备,管就变成了痴心妄想。这时,家长唯一能做的,就是改变——不知道怎么做怎么说,不如退回来做一个“衣食父母”,少说话多倾听,照顾好孩子的健康和生活。家长改变了,孩子是能感觉到的,他们会慢慢一点点地向父母透露一点儿信息,这时,家长最忌讳的是一听孩子说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,就是不说学习,家长往往又焦虑了,再次退回到原来的高控状态……于是,孩子也就再次封闭自己,拒绝交流,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。


总之,父母高控的家庭,孩子或者幼稚低能,或者会为争取独立而反叛。孩子一直在第四象限——幼稚型的模式中长大,就会一直幼稚,有的孩子不愿意被父母控制,叛逃到第二象限,去争取独立自主权,但在第二象限,虽然他们拥有了自主权,跟父母的关系却疏远了,没有了亲密的亲子关系,离开了大人对自己生活的了解、参与和沟通,离开了大人提供的信息和经验,这种独立就是不健康的独立。


问题生与健康个体化



第三象限叫问题型,涉及极少数的问题学生。这类学生,既不能独立的实现自我功能,又比较依赖父母,但同时又很讨厌父母,不愿意跟父母说话,但自己的事儿还得让父母来解决。


第一象限是最健康的,叫健康个体化。孩子从出生后第一次实现的是肉体上的分离,从母亲体内生出来,完成了身体的个体化,第二次要从心理上成为独立的个体,这是心理的个体化。分离的过程有两种情况,不健康的分离和健康的分离,不健康的分离就是孩子获得了独立但跟父母却疏离了,健康的分离就是既完成了自我的独立同时还保持着亲密的关系。健康个体化是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一种情况,亲子之间拥有和谐亲密的关系,同时孩子拥有个体独立性。


微信图片_20200512165830.jpg


孩子拥有独立性,最重要的表现不是独立吃饭、独立睡觉、独立穿袜子,而是独立做选择!孩子的选择能力是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,怎样培养呢?简单的说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鼓励他们独立做小的选择,逐渐能够独立做大的选择。一对夫妻带着不满三岁的儿子去超市,孩子说:“爸爸,我要吃上好佳。”爸爸说:“好的,那你自己去看看,想吃什么样的自己挑。”儿子看了看货架上各种花色包装的上好佳,说:“可我不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口味儿的!”在一旁的妈妈看到了,对爸爸说:“孩子不识字,不会看标志,万一他买到辣的怎么办?”爸爸说:“那就吃辣的,吃到辣的,下次他就不会买带那种标志的了。”孩子在货架前看过来看过去,最后挑了两包不一样的,其中有一包是辣的……吃过几次以后,小男孩慢慢学会了区别,学会了给自己挑选上好佳。这位父亲做到了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选择权,让他在选择的过程中,通过承担选择后果慢慢学会做选择。两三块钱的上好佳是家长完全能承受的选择代价,付出小代价让孩子做小选择,锻炼了孩子的选择能力和承担后果的能力,这是一步很大的成长。


 


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应该完成的事,应该经历的风雨,应该具备的能力。孩子们自主成长所需要的,我们给到了吗?


文中理论模型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学者盖笑松